聲明:本評測搬運自optl平台,其詳盡的量化數據對讀者選購鏡頭有直覺的判斷!
Viltrox 目前正忙於擴大「Air」鏡頭系列。顧名思義,這些鏡頭專注於緊湊輕巧的設計。我們已經評測其中幾款,例如AF 20mm f/2.8 E、AF 40mm f/2.5 E 和AF 56mm f/1.7 XF。後者是APS-C 格式鏡頭- 我們現在討論的新型AF 35mm f/1.7 XF 也是如此。在APS-C 範圍內,35mm 相當於全格式相機上的50mm「標準」鏡頭。 f/1.7 的最大光圈並不是很快,但富士自己的XF/XC 35mm f/2(其主要競爭對手)也不是很快。售價僅4千多元,僅為富士XF 鏡頭的一小部分。
AF 35mm f/1.7 X 的製造品質與其他「Air」鏡頭一致。這意味著Viltrox 使用了基於金屬支架的優質工程塑膠。寬大的塑膠對焦環沒有任何晃動,轉動順暢。花瓣形鏡頭遮光罩是包裝的一部分。除此之外,關於構造真的沒有什麼好報告的。沒有開關或專用光圈環。不支援惡劣三防,但內對焦至少可以提供一些保護。

自動對焦依靠步進馬達。這是一項比較老的技術(富士軟片仍在使用),但效果不錯。速度非常好,運行時沒有相關噪音。手動對焦是「線控」的,但這在無反光鏡相機領域已不是什麼新鮮事。可透過安裝座上的USB-C 連接埠更新韌體。

畸變
Viltrox AF 35 f/1.7 XF 不具備失真自動校正功能。但是,由於其原生枕形失真為0.6%,因此它的表現並不出色。
暈影
大光圈鏡頭在最大光圈時往往會產生非常嚴重的暈影,在RAW 影像中,暈影確實非常明顯,在f/1.7 時峰值約為2.3 EV(光圈值)——這超出了我們通常的APS-C 鏡頭範圍。將光圈值降低到f/2.2 可將其降低2/3 EV(光圈值),並且該問題在f/4 時基本解決。但是,自動校正確實可將暈影降低到更易於控制的f/1.7 時約1.1 EV。
2600 萬像素時的MTF(解析度)
到目前為止,Vitrox「Air」鏡頭提供了物超所值的出色影像質量,AF 35mm f/1.7 XF 也不例外。在f/1.7 時,大部分影像場的表現已經非常好。將光圈縮小到f/2.2 可將中心品質提升到極佳水平,外部影像場略有改善,極端角落現在也達到了非常好的品質。峰值質量在f/2.8 和f/4 之間達到。衍射對f/8 的影響更大,但鏡頭在這裡仍然非常清晰。
場曲可以忽略不計。測試樣品的定心品質良好。
請注意,不同系統的MTF 結果無法直接比較!
以下是正式調查結果的簡化摘要。圖表顯示了每張影像高度的線寬(LW/PH),可以作為清晰度的衡量標準。
色差(CA)
橫向CA 在影像邊界和最大光圈的平均寬度約為0.4px。即使沒有自動校正,這也是可以忽略的。
散景
f/1.7 鏡頭在APS-C 鏡頭中並不是超級快——相當於全片幅上的~52mm f/2.4——但如果您在較近的焦距處拍攝影像,仍然可以實現淺景深。因此,讓我們來看看散景。
失焦高光通常能很好地呈現平滑的內圓盤區域。然而,在f/1.7 時,會出現一些明顯的輪廓效果。將光圈縮小到f/2.2 時,這些明顯的邊緣消失了。在f/2.8 時,圓盤的圓形形狀得以保持,而在f/4 時,更棱角分明的光圈形狀的細微痕跡逐漸顯現出來。
當查看整個影像場的高光渲染時,我們可以觀察到前面提到的f/1.7 圓盤輪廓。圓盤形狀僅出現在影像中心附近。除了圓盤之外,逐漸向影像角落形成貓眼效果,儘管這種效果並不明顯。
像往常一樣,縮小光圈會擴大具有真正圓形圓盤的區域,從f/4 開始,它們大部分會在整個影像場中恢復。
焦點過渡區域的渲染品質在影像背景中非常平滑(如下圖左側所示)。前景模糊(右)顯示出更明顯的邊緣陰影。
散景邊緣/ LoCA
LoCAs,即散景邊緣,是Z 軸上的色邊效果。它在焦點前呈現紫色色調,在焦點後呈現綠色色調- 並且幾乎不可能在後期完全糾正。
Viltrox 鏡頭在f/1.7 時確實出現了一些色邊,如下圖所示。在f/2.8 時仍有痕跡,而這個問題在f/4 時基本上消失。
總結
正如介紹中所暗示的那樣,Viltrox AF 35mm f/1.7 XF 並非沒有競爭對手。富士軟片的產品線中其實有兩款35mm f/2 鏡頭。 XF 35mm f/2 R WR 和機械精簡版XC 35mm f/2。就(感知的)機械品質而言,Viltrox 介於兩者之間。例如,XC 35mm f/2 甚至沒有金屬支架。 Fujinon 稍短一些- 但速度也稍慢一些。從光學角度來看,Fujinon 相當不錯,但Viltrox 鏡頭確實略佔優勢。 TTArtisans 剛剛推出了一款新的AF 35mm f/1.8 II。我們還沒有測試過這款鏡頭。但是,至少他們自己的MTF 圖表並沒有顯示更好的產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