50mm 的世界裡,從入門到旗艦都有得選,但在「一萬出頭的價位」上能打的,其實不多。
唯卓仕最近推出了這支 50mm F1.4 Pro,主打“全能”,口徑大、做工紮實、據說畫質也很頂。
上一顆50Air已經給了我們很大驚喜,銳度上非常有保障,具體也可以看看我們的評測:單評| 唯卓仕AF 50mm F2.0 Air FE
我們對這個更高一級的Pro鏡頭就更加好奇了——
不如就讓它自己告訴我們,它的畫質到底能不能撐起「Pro」這個字。

外觀設計
初上手的第一印象就是──有分量。
整支鏡頭金屬外殼、磨砂質感很不錯,裝在中高階機身上,視覺和平衡感都不錯。但這重量有800g左右(我們實測810g,不過這畢竟是工程樣品),確實比一般的50mm F1.4略重一點,甚至比個別輕量化的50mm F1.2都還要重了。

不過狗崽相信,這個重量其實正好也暗示著”畫質好是有代價的”——要麼付出更多金錢,要麼加點重量~
不過與其相對的是它上機以後的手感並不差,整體平衡感是很好的,並且雖然濾鏡口徑77mm,但這已經是鏡頭最粗的位置了,手持的位置捏起來還是比較趁手的。

這次的對焦環阻尼設定很有意思,整體是偏緊的手感,但上手旋的第一瞬間需要加一點力氣,然後接下來就會相對順滑一點。這樣的設定給狗狗感覺就是比較防誤觸,效果蠻明顯的,但真想手動對焦特別是DMF的話,也有點不習慣。

其餘的設計幾乎都跟唯卓仕的Pro系列差不多,自訂按鍵、click撥桿、對焦切換撥桿、光圈環,每個手感都比較紮實,再加上一直以來都做的很仔細的防塵防滴濺設計,使用起來體驗是比較愉悅的。

同時要注意的是它也是採用了唯卓仕自研的VCM馬達,與之前的LAB系列一樣,由於這類馬達的特性,鏡頭在未通電時,上下搖晃鏡頭會感覺到有鏡片晃動,這屬於正常現象,無需擔心。

最後來看下鏡頭結構,有顏色的比沒顏色的多…堆料還是狠啊。 11組15片的結構,同時用上了1片超高精度非球、3片超低色散鏡片、8片高折射鏡片,它這個設計旨在保證低軸向色散的基礎上盡可能改善”洋蔥圈”等焦外問題。

實體拍攝




鏡頭在光圈全開的情況下,面對這樣的強光源時可能會出現眩光,平時拍攝時可以使用遮光罩、注意規避或合理利用。


50mm的視角實在萬能,大多數題材都可以勝任,這張還可以給大家看看前焦外的情況,應該算是比較有特色的。

在探店、室內等拍攝場景中,50mm的焦段可能更適合拍攝偏特寫一點的畫面,同樣地,大光圈可以帶來強烈的背景虛化效果,並且有效保證進光量,提升成片率。這張圖也可以看到焦外還蠻柔和的,氣氛感很好。

具體到光斑上來看,焦外光斑在F2下還是比較圓的,邊緣可以看到一點點慧差的情況。

大光圈的50mm鏡頭當然也是人像拍攝場景的主力,狗崽也是非常喜歡用50mm來拍人的,這次給你們看看不一樣的拍人方法,大家能看出我們這張樣片中有幾位小姐姐嗎?

理論測試
我們使用搭載6,100萬像素全片幅感光元件的Sonyα7R V相機進行理論測試。



實際結果跟唯卓仕的MTF曲線也比較類似,特別是畫面中心1/2的區域裡銳度F8不如F1.4,這個點其實是不同於許多攝影師心裡的概念的。
002 虛化測試
它在F1.4全開時虛化效果還是非常明顯,在我們的對焦距離下能很清晰的看到前後景過渡,並且整個過渡區都比較柔順,這也符合現在大家拍攝人像時的審美方向。雖然有77mm的口徑,但其光斑在F1.4時還是易呈現檸檬狀,到F2時就有極大的改善。

所幸F1.4時的光斑質量還是比較不錯的,可以看到邊緣較為柔和,沒有明顯的洋蔥圈現象,這大概有UA(超高精度非球面)鏡片的功勞在裡面。

003 畸變測試

004 暗角測試
此鏡頭僅在最大光圈F1.4下還是能看到較為明顯的暗角,在收縮至F2後暗角減輕了相當多,至F2.8後暗角則幾乎變得不可見。在日常拍攝中,其暗角現象就較難以察覺,當然也非常容易就能矯正。

005 色散測試

006 呼吸效應測試

007 眩光鬼影測試

008 色彩傾向測試

我們也考慮了買新款索尼相機的同學會常用FL濾鏡,這個鏡頭對它的色彩適配度更高,整體色彩比較和諧,而且提高對比的情況下並沒有讓整個灰階過渡變差。

聊唯卓仕50mm F1.4 Pro,有個點其實特別值得說——它讓你能更聰明地分配預算。
在標準大光圈定焦的世界裡,常見的高畫質50mm F1.4 鏡頭售價大多在5000 以上,有些原廠甚至更高。而唯卓仕這支定價在2,799 元左右,也就是說,直接就能省下一半甚至三分之二的預算。
那省下來的錢能幹嘛?其實很簡單。第一,可以補焦段。例如再添一支85mm 或變焦鏡頭,讓整個拍攝體系更完整。第二,可以升級機身。例如原本打算上 α7IV 或 α7CII,現在可以考慮更高像素的 α 7R V 或 α 7CR,解析度更高,整套畫質自然也更上一個層級。


過去有個老說法:機身和鏡頭的預算最好是1:1,例如你總預算8萬元,就買4 萬的機身和4萬的鏡頭。這個邏輯對國產鏡頭未崛起的時代來說沒問題,對於器材發燒友更是鏡頭比機身總預算高很多。
但如果是剛起步或預算有限的用戶,想法可以反過來。機身性能的提升往往是立竿見影的,而唯卓仕這種高性價比鏡頭,可以用更低成本釋放出機身的全部潛力。
同樣是8萬元預算,方案A 是4萬機身+ 4萬原廠鏡頭,方案B 是約7萬機身(如 α 7CR)+ 唯卓仕50mm F1.4 Pro。從最終畫質來看,方案B 的上限反而更高。機身的分辨率和動態範圍決定了畫質的“上限”,而唯卓仕這支鏡頭能完全發揮出高像素機身的實力。
唯卓仕50mm F1.4 Pro 的出現,其實是在提醒我們:當鏡頭性能已經夠好時,省下來的預算放在更強的機身或更多焦段上,反而能讓整套系統的畫質、靈活性和拍攝樂趣提升,可以按照自己的拍攝需求,去打造更聰明、更有效率的一套器材組合。
結論
唯卓仕50mm F1.4 Pro 給我的整體印像是——它不是為了“驚艷”,而是為了“穩”。畫質優良、銳利度充足、焦內焦外過渡自然,是那種你可以放心放在包包裡的主力鏡頭。
雖然重量略重,但結構紮實、對焦迅速、兼顧影片使用,幾乎把「全能」這個詞做到了實處。
它的存在意義,在於讓預算有限的用戶,也能拿到接近高端定焦的畫質表現。再結合前面說的預算思路──當你能用三千元以內的價格拿到這種水準的畫質,剩下的錢完全可以放在更高像素的機身上,讓整套系統的表現更好。這不是妥協,而是一種更聰明的選擇。
